KenRB

[原创]某K心目中的五大感人宇宙照片

对,你没看错标题。不是宏伟壮大,不是绚烂瑰丽,而是感人至深。

大家在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是如同儿时般充满好奇与憧憬,还是心醉于那神秘晶莹的点点银光,亦或是畏惧于它的悠远深邃,不寒而栗?但是现实是恐怕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许久没能看见过如幼时那样璀璨的星空了。

宇宙,这一人类无穷止境探求欲的终极目标,承载了人类太多的梦想、辛酸、浪漫与荣光。

某K是一个自他公认泪点很高的人,自诩食过太多人间烟火,普通剧作中常用的煽情套路对于某K来说几乎已经完全免疫。但我认为自己其实还是挺感性的,只不过泪穴的位置与常人有少许偏差而已。同样一部《Interstellar》,在大多数观众都被片尾的父女情深感动之时,某K却在宇宙飞船滑过土星那一幕落了泪。连某K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在涉及到宇宙相关场景的时候自己的泪点会变得异乎寻常的低,但也许正如上所述,别人看到的是璀璨的星空,而我却往往感受到的是其背后隐藏着的人类的执念,因共鸣而流泪。

这里所选出的五幅照片,自然完全是出自某K个人的口味和偏见。如上的理由,虽然题名为宇宙照片,但基本全部涉及人类的探索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宇宙风景照,还请见谅。

另,下文中出现的所有固有名词的译名,以国内媒体约定俗成的译名为准,并非准确翻译,请谅。

那么,我们开始。

第五位 火星自拍 / Martian Selfie



2012年10月31日,好奇号火星车摄于火星盖尔撞击坑。

感动指数:★★

拍摄难度:★★★

壮丽程度:★★★

科学意义:★★★

影响力度:★★

厌倦了网上那些铺天盖地的俊男靓女们自作多情的各式花式自拍了么?这张来自火星表面的自拍照可以让他们彻底闭嘴。好奇号(Curiosity)火星车教会你,自拍最要紧还是逼格。这幅自拍是好奇号在完成于火星表面的第一次挖掘采样任务后拍摄的,你可以在照片中火星车的前下方清楚地看见四个铲子印。另外,这张照片其实并非是单独的一枚,而是由55枚高清照片剪切拼贴而成。得益于灵活的主机械臂及其顶端的高清相机,在好奇号的旅程中科研人员会时不时地让其拍一些自己的自拍照,以确认火星车当前的状态是否良好,比如设备上是不是积了灰,轮子有没有卡在石头缝里等等。

火星毫无疑问是除了地球本身以外被人类探索得最多的行星。自1965年美国的水手4号(Mariner 4)探测器首次飞越火星以来,仅计算成功的任务,就已经有大大小小5个飞越探测器、12个轨道器、8个着陆器以及4台火星车造访过火星。2015年现在,在火星仍有5个轨道器、2台火星车正在同时运作。从当年只有家用微波炉大小的旅居者号(Sojourner),到现在足有一台小汽车大小的好奇号,不断进化的火星车正可谓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缩影。

但即便是在现在,火星探索仍旧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任务。从1960年苏联发射两艘火星1M号(Mars 1M)却连遭两次失败起,人类向火星送出的55个各类探测器中,最终取得成功或部分成功的只有29个,成功率不足53%。好奇号的前辈,双胞胎火星车勇气(Spirit)和机遇号(Opportunity)中的妹妹勇气号,2009年不幸陷入软沙坑损坏了右前轮从此瘫痪,在无法调整太阳能电池板朝向的情况下苦苦熬过两个严冬,却没能撑过第三个。喷射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在权衡之后决定放弃对勇气号的营救,以便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健在的姐姐机遇号和即将抵达火星的好奇号上去。勇气号最终于2011年长眠火星,永远无法再与姐姐一起迎接自己可爱后辈的到来。因此,在好奇号看似光鲜的自拍照的背后,有着更多的是众多未酬先死的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

第四位 地出 / Earthrise



1968年12月24日,美国宇航员比尔·安德斯摄于绕月轨道。

感动指数:★★★

拍摄难度:★★

壮丽程度:★★★★

科学意义:★★

影响力度:★★★★★

1968年的平安夜,当阿波罗8号(Apollo 8)飞船就要完成其绕月飞行的第四圈,从月球背面再次出现时,宇航员们在月球的地平线上目睹了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蔚蓝色地球。只比人类首次登月的阿波罗11号(Apollo 11)早发射半年多的阿波罗8号,其实正是人类史上第一艘进行了绕月飞行的有人宇宙飞船。因此,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得以目睹自己的故乡地球从一个外星球的地平线上升起。首先注意到舷窗外这一壮观景象的是阿波罗8号的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Frank Borman),他立即抢拍了第一张黑白照片。在这张抓拍到的照片上,地球的晨昏线正好位于月球的地平线上。随后,登月舱驾驶员威廉·“比尔”·安德斯(William “Bill” Anders)非常幸运地翻找到了一卷70mm彩色胶卷,进行了补拍,于是这张闻名于世的《地出》照片就此诞生。

实际上,由于月球的自转受到地球的潮汐锁定,所以如果站在月球表面上看,地球永远位于天空中一个固定的位置,不会像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升起又落下。阿波罗飞船的乘员们会看到地球“升起”,完全只是因为他们在做绕月飞行而已。

不过比起科学上的意义,这张照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却难以计量。与阿波罗宇航员们在轨道上享受到的静谧不同,对于身处凡间的普通美国民众而言,1968年无疑是一个狂骚的年份,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呛人的血腥与硝烟味。美国在越战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越共的春节攻势、美莱大屠杀等惨象透过电视等新闻媒体传回国内,使厌战情绪几乎达到顶峰。而当反战和民权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牧师却突遭暗杀,失去了温和派领导人的黑人运动转向激进,社会矛盾愈加激化。但就在这一动荡之年行将束之际,在阖家团圆的平安夜,一张从远在38万4千公里之外的月球传回的彩色照片,宛如神谕一般,深深震撼了无数美国民众饱受折磨的的心灵。从月球轨道上看到的地球,没有美国也没有越南,更没有白人黑人,有的只是摄人心魄的脆弱的美。这张照片此后被刊登在无数的报章杂志上,印上了明信片和邮票,成为了20世纪流传最广的照片之一。这张照片的发表也催生了一系列和平与环保运动的兴起,包括于1970年首次举办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活动。2003年,这张照片入选美国《生活(Life)》周刊评选出的“100张改变了世界的照片”,著名自然摄影家盖伦·罗威尔(Galen Rowell)评价其为“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环境照片”。

发表回复

  1. KenRB说道:

    第三位 真彩色冥王星 / Pluto in True Color



    2015年7月13日,新视野号探测器摄于冥王星接近中。

    感动指数:★★★★

    拍摄难度:★★★★

    壮丽程度:★★★★

    科学意义:★★★★★

    影响力度:★★★

    1930年初,当美国人克莱德·汤博(Clyde Tombaugh)首次发现冥王星时,她还只是望远镜中一个忽隐忽现的微弱光点。2015年,新视野号(New Horizons)探测器载着发现者汤博的骨灰,带他本人亲自实现了85年前未能达成的梦想。自此,人类终于完成了造访所有旧九大行星的伟业。美国邮政署曾于1991年发行过一套以九大行星为主题的邮票,票面上分别印有该行星的图片和首次造访该行星的探测器。唯独冥王星的票面上印有的只是想象图以及“Not Yet Explored”(未被探索过)的字样。这张尴尬的29美分邮票于是也被一起放上了新视野号,共同见证了人类梦圆的历史时刻。对于我们这一辈以前的人来说,学生时代教科书上的“冥王星”都还只有各种不甚准确的想象图;而感谢新视野号摄下的这张必将会成为冥王星新标准照的全彩高清照片,让我们子孙后代的教科书上终于有了可以取代过往“想象图”的新照片。

    这张图片的原始图像是在2015年7月13日新视野号飞越冥王星的前一天,以探测器上搭载的长距离探测成像仪(LORRI)于距冥王星约45万公里处拍摄。此后辅以“拉尔夫(Ralph)”影像及红外线成像/分光仪拍摄到的图像数据,综合修正为这张人类史上迄今清晰度最高的冥王星照片。这也是新视野号在飞越冥王星之前向地球传回的最后一张照片。翌日,2015年7月14日协调世界时11时49分,新视野号在距冥王星最近12472公里处飞越冥王星。在这段时间内,她将会暂时中断与地球的通讯,因为探测能抵近观测冥王星系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2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极为宝贵,所以她必须调用一切资源尽最大可能去观测并记录冥王星及其伴星系的一切,尽可能地收集更多的数据。此后,新视野号将保持每秒14公里的高速,远离冥王星以及太阳系,航向半人马座的方向。

    9年半光阴,48亿公里黑暗孤独的旅程,一切为的都只是这短短22小时擦肩而过的回眸一瞥。也许会有人诧异这岂不是太不值得了,为什么仅仅只是飞越,而不是像其他探测器一样可以绕着行星公转定定心心地观测呢?一个解释是因为冥王星的质量太小了,要做到能被冥王星弱小的重力捕获,进入绕冥王星公转的轨道,需要新视野号做出急剧的减速,而这一机动所需的燃料几乎等同于发射探测器升空时所消耗燃料的量,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另一个回答则要直截了当的多,只需要一个字——值。哪怕要为此花费17年的准备时间,为了获得预算的无数次游说,项目计划屡次三番被迫更改甚至被砍,只要能在有生之年见到冥王星的真实容貌,能拍到一张照片,这区区十几年的忍辱负重和艰难困苦又算得了什么?

    1923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当被问及他为什么要挑战攀登珠峰时,他只用了短短三个字来回答:“Because it’s there.(因为它就在那儿。)”一年后,他在第三次尝试登顶珠峰时遇难。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人类探求未知的好奇心与行动力,就像没有人能阻止新视野号只为了那甚至都不确定成功的瞬间一瞥便义无反顾地踏上前往冥王星的旅程一样。时间不能,距离不能,甚至连名分也不能。因为我们都清楚,那颗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冥王星,她,就在那儿。

    第二位 最后的地球 / Last View of Home



    2010年6月13日,隼鸟号探测器摄于地球接近中。

    感动指数:★★★★★

    拍摄难度:★★★★★

    壮丽程度:★★

    科学意义:

    影响力度:★★

    2003年5月9日,当隼鸟号(はやぶさ,Hayabusa)探测器从日本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发射升空时,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日本人想要挑战连美俄等大国都还未曾尝试过的小行星着陆和返回。但是没有人能预料到,在此后漫长的旅途中,等待着这颗小小的探测器的将会是怎样数奇的命运。隼鸟号以4具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开发的μ10离子引擎作为主推进器,计划访问以日本火箭之父糸川英夫(Itokawa Hideo)命名的阿波罗群小行星25143糸川,在小行星糸川上着陆,并带回小行星表面的物质。

    隼鸟号也许不是技术最先进的探测器,也不是飞得最远的探测器,但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命途多舛的探测器。隼鸟号升空后仅仅半年,就于2003年11月4日遭到观测史上最大的X28级太阳耀斑爆发的袭击,给太阳能电池板造成了不可逆的劣化。由于离子引擎完全依靠电能来获得推力,所以发电能力的低下直接导致了推进力的下降,到达小行星糸川的时间也不得不因此推迟了3个月。2005年7月和10月,在接近小行星糸川的最后关头,用于姿态控制的3具反作用力飞轮中的2具先后故障,不得不用化学火箭来调整姿态。之后的11月,虽然历经种种麻烦和困难,隼鸟号着陆小行星糸川还是取得了部分成功。谁知11月26日尝试第二次着陆时的冲击却给隼鸟号带来了致命伤。化学姿态火箭的联氨燃料发生了泄漏,探测器的姿态失去控制。2天后,隼鸟号与地球的通讯中断了。历史上还未有过深空探测器中断通讯后复活的先例,科研人员们被打落进了绝望的谷底。

    但是,日本人没有放弃,他们不能放弃。他们没有美国人那样的财大气粗,可以果断放弃失败的任务再造一个新的探测器。他们为了这个计划已经靠着少得可怜的预算奋斗了整整二十年。而隼鸟号一旦失败,原本就已经捉襟见肘的科研经费势必将会遭到再次削减。日本科研人员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执念般的寻找,监听着夜空中每一个微弱的信号。2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可是隼鸟号的状态已经近乎报废。由于长时间的旋转,太阳能电池板无法对准太阳,探测器上的11块锂离子电池的电量已经全部放空,其中4块因为过放电已经完全损坏无法再次充电。化学姿态火箭的燃料也已泄漏一空。科研人员想尽各种办法,利用剩下的最后一个反作用力飞轮,从离子中和器中直接喷射离子引擎所用的氙气,甚至是太阳光线作用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的微弱光压,耗费了数年的时间,愣是一点一点地修正了隼鸟号的航向,使她踏上了回地球的归途。

    2010年6月13日,位于夏威夷的日本昴(Subaru)望远镜捕捉到了正以秒速12公里高速接近地球的隼鸟号,比原定的任务计划晚了整整3年。此时的隼鸟号已是满身疮痍,三个反作用力飞轮只剩下一个,化学姿态火箭全部失效,11块电池全部损坏,太阳能电池板只要稍偏离方向便会全船断电。19时51分,隼鸟号分离了装有从小行星糸川上采集到的物质的返回舱,完成了她最后的使命。这时有人提议让隼鸟号最后再给地球拍一张照片,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对现在的隼鸟号来说也几乎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因为分离返回舱的反作用力已经让隼鸟号的姿态再一次失去控制,而科研人员甚至都不知道她的照相机在断电如此久之后是否还能正常运作。但是他们还是尽了最后的努力,靠剩下的一具反作用力飞轮和喷射氙气,花了2个多小时重新调整了隼鸟号的姿态。22时02分,隼鸟号用尽她最后的一丝力量,对着久违的故乡地球按下了快门。隼鸟号在她生命中最后时刻拍下了5、6张照片,但不出人们所料,所有照片上都是漆黑一片,没有拍到任何东西。最后一张照片甚至在信号接收途中通讯就中断了,只留下了半幅画面。但就是在这张只有半幅画面的最后一张照片上,却奇迹般地映出了地球的影像。在场的所有人都哽咽了。那是拖着残躯孤身一人7年60亿公里冰冷孤寂的航程之后,隼鸟号已经迷蒙的双眼中看到的地球母亲最后的样子。她做到了,她终于回家了。我们不知道隼鸟号如果也有灵魂的话,此刻她的眼中是否噙满了泪水。24分钟后,隼鸟号坠入地球大气层,化为了无数炽热的流星,也让目睹这一瑰丽景象的许多人流下了热泪。

    隼鸟号探测器创下了许多世界新纪录。第一艘在月球以外的天体着陆并带回物质的探测器,航行最长时间后返回地球的探测器,航行最远距离后返回地球的探测器,等等等等。但显然除了第一项,其他都并非本意。可是,使我们铭记隼鸟号的,却并不是这些荣誉。一名5岁的小女孩在写给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信中说,虽然隼鸟号就要消失不见,但她一生都不会忘记隼鸟号的事,而信上则沾满了她的泪痕。隼鸟号燃烧自己,在夜空中放射出的夺目光芒,照亮的是我们下一代人的梦想和希望。这也许,才是对她牺牲的最高的褒奖。

  2. KenRB说道:

    第一位 暗淡蓝点 / Pale Blue Dot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号探测器摄于太阳系外缘。

    感动指数:★★★★★

    拍摄难度:★★★★

    壮丽程度:★★★

    科学意义:★★★

    影响力度:★★★★

    1990年2月14日情人节,在完成对木星及土星系统考察之后又过去了10年,旅行者1号(Voyager 1) 探测器正以每秒17公里,超过第三宇宙速度的高速离开太阳系。在关闭探测器上的照相机等传感设备,为其他必要系统节省电力之前,科研人员给了旅行者1号最后一项任务——在远离地球60亿公里的太阳系边缘,再给太阳系的所有行星拍一张全家福照片。这,就是其中拍摄到地球的一幅。你找到了吗?对,就在这张照片的右半边中央稍偏下,那个只有一个像素大小的小点。那,就是地球,我们的故乡,地球。

    第一位选中这张照片,100%完全是出于我个人的偏爱。我至今无法忘记第一次看见这张照片时所受到的冲击。这幅照片永远地改变了我的三观。毫不夸张地说,甚至直到现在,我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时还是会流泪。这张照片上所呈现的景象十分简洁和直白,但它所蕴涵的意义却是如此深远,如此沉重。就这张照片本身,恕我无法再写出更多煽情的描述。不过这幅照片的命名者,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曾在自己的著书中对这幅照片作过完美的注解,在此冒昧引用:

    From this distant vantage point, the Earth might not seem of any particular interest. But for us, it’s different. Consider again that dot. That’s here. That’s home. That’s us. On it everyone you love, everyone you know, everyone you ever heard of,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was, lived out their lives. The aggregate of our joy and suffering, thousands of confident religions, ideologies, and economic doctrines, every hunter and forager, every hero and coward, every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civilization, every king and peasant, every young couple in love, every mother and father, hopeful child, inventor and explorer, every teacher of morals, every corrupt politician, every “superstar,” every “supreme leader,” every saint and sinn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 lived there – on a mote of dust suspended in a sunbeam.

    The Earth is a very small stage in a vast cosmic arena. Think of the rivers of blood spilled by all those generals and emperors so that in glory and triumph they could become the momentary masters of a fraction of a dot. Think of the endless cruelties visited by the inhabitants of one corner of this pixel on the scarcely distinguishable inhabitants of some other corner. How frequent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how eager they are to kill one another, how fervent their hatreds. Our posturings, our imagined self-importance, the delusion that we have some privileged position in the universe, are challenged by this point of pale light. Our planet is a lonely speck in the great enveloping cosmic dark. In our obscurity – in all this vastness – there is no hint that help will come from elsewhere to save us from ourselves.

    译为:

    从这遥远的距离上观察,地球似乎并没有任何出奇之处。但是对我们人类而言,却并非如此。请再仔细看看那个小点。这里就是那儿。家就在那儿。我们就在那儿。所有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你听过的人,所有曾经存在过的人,都在这个小点上过完了他们的一生。我们所有的喜悦与苦难,无数自负的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原理,所有的猎人与采集者、英雄与懦夫、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每对相爱的年轻伴侣、父亲与母亲、充满希望的孩子,所有的发明家和探险者、道德楷模和腐败政客、超级巨星、伟大领袖,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尘埃上。

    地球只是这个浩瀚宇宙剧场中一个小小的舞台。试想无数将军和帝皇为了所谓的荣耀和胜利,屠戮至血流成河,只不过短暂主宰了这一个小点上的一小部分。试想在这个像素点的某个角落里的一些住民对另一个角落里与自己几乎没有不同的另一些住民所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他们到底有多经常误解对方,有多渴望消灭对方,又有多么仇恨对方?我们的装模作样,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妄想自己在宇宙中的存在是多么优越,这一切在这个黯淡的光点之前都无地自容。我们的星球只不过是黑暗无垠宇宙中一颗孤独的微粒。我们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在这浩瀚之中,我们得不到任何帮助来拯救我们自己。

    是的,这幅照片只是静静地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现实。但在这个现实面前,人类的任何语言都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因此,对这幅照片的阐述与感悟,我想,更多的还是交给每位读者自己吧。

    -完-

    本文同时发布于某K的网易空间:

    http://kenrb.blog.163.com/blog/static/7454687320157394518332/

    本文的最终表述以空间发布版本为准。

  3. Kondraki说道:

    赞一个,后两张真的太棒

  4. VelUre说道:

    感觉都不错

  5. Young说道:

    最后张意义重大!(^_−)−☆

  6. igan3w说道:

    点个赞,看完也有些泪目了

  7. 邪心大提督说道:

    Young 发表于 2015-8-8 10:45

    最后张意义重大!(^_−)−☆

    像极光的感觉

  8. 云雀恭弥说道:

    火星车好帅!

  9. Finnegans说道:

    啃爷的静态科幻大片,非常に震撼と感動されている……

  10. 老白说道:

    觉得这些东西都十分具备中二力

  11. T4说道:

    从感性角度切入,讲述这些人类太空探索历史上可能根本没被多少人记得的片段,挺不错的立意!收藏ing~{:4_106:}

  12. haneto说道:

    无条件支持阿波罗计划,大人超合金至今躺尸柜中不见天日


  13. dean777说道:

    卡尔萨根的那段话真是感人至深!

  14. zmy1015说道:

    好评{:4_133:}

官方微信

Login

跳至工具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