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Ken R Bloodust,本次的Work Club节目的客串主持人。在之前的上一期节目中我们介绍了Titans的强化人专用MS:RX-106E Hi-Zack[Vanargand],本次节目中我们将为大家带了的是在之前节目介绍过的RGM-89S Stark Jegan的试验机Proto Stark Jegan!
名为Proto Stark Jegan之机体是作为单纯的对舰攻击用MS,为了区别真正的形式编号RGM-89S被开发的另一种Stark Jegan,而被称为Proto Stark Jegan的MS。初衷是为了特化一世代前曾是联邦军主力MS的RGM-86R GM III所显示出的作为长距离支援用MS,以及以在各种状况下都能进行对舰攻击为目的进行了基本设计。本机在开发当时,以正积极推进机种转换的主力MS RGM-89 Jegan的初期型为基础,进行了忽视了量产性的大幅度修改,并少数生产的运用试验机。
RGM-89S Proto Stark Jegan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了追求着实可以击破敌方舰船而采用了在从来的MS中罕有的基于异型全天周监视器的复座式样。而复座的形式并非大家通常想象中的叠座式样,而是左侧座席为操纵席,右侧则为火器控制席的Side by Side方式,搭乘有机师与炮手两名乘员。
在全景驾驶舱上部设置有集中表示了攻击、狙击等情报的炮手专用扩张显示器,成功地大幅提高了长射程攻击的精度。由于RGM-89S Proto Stark Jegan是对在「第二次Neo Zeon反乱」中活跃的初期型Jegan进行大幅修改的特殊机体。本机配备的操纵席为与作为改装基础的初期型Jegan同样的型号,所以还在继续使用U.C.0093年之后就已经废止的Arm Laycer方式的操纵手柄。
机体设计之初,尽管RGM-89S Proto Stark Jegan极其追求着远射程攻击能力的,但这仅仅只设计上众多被强化的要素之一。为了在任何状况下都能毫无问题地遂行作战行动,在装甲、机动面的强化上也都体现了设计者的贪欲。MS不仅仅是追加装甲,包括大幅修改在内的各部装甲,甚至胸部模块已经看不出基础机原样。在材料上则使用了以轻量及高强度为人所知的高达尼姆合金,获得了已经不需要携带盾的牢固耐弹性能。在机动性和推进力方面,初看像是为了「补偿」由于肩部导弹荚舱所增加的重量而配备的背部推进单元。实际上与轻量化的装甲材质所得到的效果相成已经轻易地达到了超出基础机的推力比数值。恐怕已经不能再叫做「补偿」,而是大幅提升了机动性能。
在武装方面也准备了对应各种射程的携行火器,使得RGM-89S Proto Stark Jegan所具备的高级别的“射击、耐弹、推力”各项方面都拥有了值得骄傲的要素。可是,这又不免会让人产生新的疑问。在军缩的呼声高涨的情势之中,虽说只是试作机但为何能得到如此之多的优待措施?所有的关键都在于为RGM-89SProto Stark Jegan所准备的某一项可选兵装上。
RGM-89S Proto Stark Jegan在装着在肩部三联导弹荚舱两端的,可装备从旧时代起就为人们所禁忌的,U.C.0079年的「一年战争」时所缔结的『南极条约』所禁止的核弹头的对舰导弹。由于战争结束已经多年,条约本身虽然早已失去效力,但在条约的理念还根深蒂固地继续留存着的宇宙世纪0094年,核兵器运用可能的本机有着被突然开发的理由:U.C.0093年,「AXIS冲击」中双方均使用了核武。
在实战中,很幸运的并没有RGM-89S Proto Stark Jegan留下使用核弹头的记录。在本机一系列的运用试验期间出色完成了包括偶发性的小规模的残党军的扫荡任务等,从而有过很多向内外彰显其单纯的高性能的机会。从试验中所得的数据再次证明,虽然是以核兵器的运用为前提而设计的机体,但其所拥有的强化的平衡却带来了意想之外的高度泛用性的事实。最终结果是,以提高整体性能的运用为目的「对舰攻击用MS」,以RGM-89D Jegan D type为基础升级改造的RGM-89S Stark Jegan被开发,RGM-89S Proto Stark Jegan的使命也可谓就此结束。
U.C.0096年,结束使命的试验机RGM-89S Proto Stark Jegan被保管于月球的AE公司中的其中一机,携带通常弹头的大型对舰导弹后,为参加联邦军的某项需要精密且高威力长距离攻击能力的作战,作为补充机体的一部分被装载入哥伦布级补给舰阿拉斯加号,航向了正有一艘强袭登陆舰在等待着的目的地——残党军要塞帛琉附近的宙域。
这对舰型装的飞弹让我想起了DC 高达在线里的对舰飞机。。。支持发文!![[顶]](https://www.aemedia.org/wp-content/themes/yui/smilies/24.gif)
喜欢杰钢![[闪眼]](https://www.aemedia.org/wp-content/themes/yui/smilies/186.gif)
这机体看起来就像撑了把伞一样……![[绿旗]](https://www.aemedia.org/wp-content/themes/yui/smilies/96.gif)
话说我一直不太明白……早在OYW时对舰核弹头就已经很常见了,只不过后来南极条约禁止了而已。为何后来联邦军还要花力气去开发什么GP02A?因为用的是战略级核弹头么?
开始时我还真以为第三话里这家伙发射的是核弹……
这机子胸部驾驶舱区域貌似有经过防辐射处理吧?
话说当代所谓”第四代核武器”就已经向着低污染,小范围,针对性强的方向发展了吧,技术的成熟也许将会带来不需要作防辐射强化的基于使用核打击能力的武器
用He-3進行核融合反應,幾乎沒有任何幅射,能量又大
只不過要在特定情況下才能啟動核融合
首先GP02A的核武是82年开发的新型核武器,原理和旧时代的核武不完全相同。其次MS用核武为目的的试验机体,原则上要比MS-06C核武装要求能更上一个档次。等到93年,大部分利用的是旧世纪开发的核弹,AXIS坠落一役发现战舰远距离射击核弹被拦截率过高,所以需要MS接近目标,在中距离发射多枚核弹。
那为啥不给STARK装备MK82核弹呢?![[疑惑]](https://www.aemedia.org/wp-content/themes/yui/smilies/22.gif)
这就是我想问的问题:既然MS06C已经证明了在量产机上外挂核武发射装置的可行性,那么开发GP02A的目的只剩一个,就是验证MS使用新时代核武的可能性了?
我觉得是破坏力太大了吧
http://tieba.baidu.com/f?kz=191151054
这个帖子里mk82分析得很详细
GP02A的MK2是照射式核武,适合MS以射击形式发射,从而不用担心飞弹式核弹被拦截。是更高效能的核武,因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所以回归飞弹式也属于正常。![[中招]](https://www.aemedia.org/wp-content/themes/yui/smilies/32.gif)
这个是炉子早年再MSL发的分析文,逻辑很缜密,可做参考。![[想法]](https://www.aemedia.org/wp-content/themes/yui/smilies/200.gif)
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是设计当量一亿吨的Tsar Bomba

“Tsar Bomba”
基本资料:
当量:1亿吨TNT
直径:2米
长度:8米
重量;24.5~27.5吨
投掷时间;1961年10月30日上午11点32分(莫斯科时间)
投掷地点:前苏联新地岛核武器试验场(当量减半,为五千万吨TNT)
投掷方式:TU-95轰炸机
备注:本来准备试验一亿吨TNT当量的,后来考虑到破坏力太大,把当量减半,也就是五千万吨TNT当量!
1961年夏天,苏联“阿尔扎马斯—16”绝密试验室制造了一枚当量为1亿吨梯恩梯的超级氢弹。专家测算,假如这样一颗超级氢弹被投在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城市也会立刻化为灰烬。即使躲在很深的地铁下面也难以幸免。因为地铁的所有出入口都将被烈焰熔化。离爆炸中心700公里以内的城市也在劫难逃。爆炸实验最后决定在新地岛试验场进行。试验场占据了整个新地岛,面积为8.26万平方公里。
1961年10月30日,氢弹被装进了一架图—95战略轰炸机。然而,问题接踵而至,轰炸机如何在氢弹爆炸前及时离开杀伤区?氢弹最后决定将在距地面4.5公里高空爆炸,图—95将在最高爬升高度15公里处投下氢弹,在氢弹爆炸前机组人员只有17分钟可以逃生。试验开始那天,图—95以最快的速度(亚音速)离开了投弹地点,并在氢弹爆炸前飞出了250公里。爆炸后发出的耀眼红光直刺驾驶舱。所幸的是,机组人员已事先戴上了墨镜。飞机风驰电掣般地继续逃逸,可是冲击波来势更快。它将飞机一会儿抛上,一会儿抛下。身后形成了一个新地岛居民谁也未曾见过的令人失魂落魄的蘑菇云,迅速膨胀并盘旋上升,直入大气层。在“阿尔扎马斯—16”博物馆有一部纪录这次爆炸情形的新闻纪录片,至今没有同观众见面。
在爆炸地点,厚3米、直径为15~20公里的冰块被融化。参加试验的人躲在2 00公里远的地下室里,就这样他们也感觉好像被抛了起来,他们听到了一声威力强大的闷响,令人心惊胆战,以为世界末日来了。放在爆炸地进行试验的工事消失得无影无踪。坦克炮塔被毁,带着弯曲或折毁的壳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爆炸地还放置了做试验用的动物,但负责试验的人不忍心谈起它们的情景。
“阿尔扎马斯—16”试验室还研制过当量为10亿吨梯恩梯的氢弹。如果这种氢弹发生爆炸,海啸将掀起高达1公里的巨大海浪。
毛子的妖孽玩意,用这个砸AXIS会怎么样?![[媚笑]](https://www.aemedia.org/wp-content/themes/yui/smilies/84.gif)
这就是大伊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