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6887

【整合搬运】 [科普][维基翻译]IJN航空雷击战术小考

[i=s] 本帖最后由 luke6887 于 2015-1-18 22:37 编辑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3318275203

鱼雷射法

古典射法

早期型91式鱼雷的投放要求很高,速度不得超过130节(240km/h),高度不高于30m,以此保证精度。用于双翼机和固定起落架的战斗机是很合适的,但对于97舰攻来说,其过低的投放速度要求就不合时宜了(低速时97舰攻的操控性大降,这也是英国人偏爱使用剑鱼的原因)。

当时设计者们认为之航空鱼雷的射程只要在2km左右就可以了,这是因为在这个距离上,当鱼雷以40节的速度攻击航速在30节左右的敌舰时(对于敌舰来说)几乎是不可躲避的。但这也这使得舰攻飞行员必须尽可能近地发射鱼雷。

第二射法

所谓的第二射法是专门为了在水深较浅的军港(例如,珍珠港)中进行雷击而设计的。这种投放方法要求飞行员在防御方猛烈的防空炮火下以100节(185km/h)的速度,10m左右的飞行高度投放鱼雷。对于当时最新式的九七式舰攻而言,在这样低的飞行速度下要能够操纵飞机很困难,必须要放下襟翼,甚至要放下起落架来增加空气阻力才行。第一航空舰队的鱼雷机飞行员曾在1941年8月底的时候在水深10m左右的鹿儿岛湾进行过这种射法的训练,但是他们一直却对这种雷击方法没有信心,不知道能否奏效。

第一射法

1941年8月航母赤城号的飞行员终于获得了10枚安装旋转稳定器的改进型91式航空鱼雷改2型。鱼雷投放时的速度和高度要求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允许飞行员在160节(300km/h),20m高度的情况下投放鱼雷。于是第一航空舰队的练习立刻转而使用第一射法进行训练。

以下给出两次投放实验的数据:

1. 舰攻在目标船前方800m处以300km/h的速度,在60m的高度下投放鱼雷,在3.5秒后鱼雷以324km/h的速度在投放点前290m处入水,入水角度为22度。随后鱼雷在水中前进了500m,并在21秒后命中目标。

2. 舰攻在目标船前方620m处以300km/h的速度,在10m的高度下投放鱼雷,在1.4秒后鱼雷以304km/h的速度在投放点前120m处入水,入水角度为9.5度。随后鱼雷在水中前进了500m,并在21秒后命中目标。

发表回复

  1. luke6887说道:

    编队雷击战术

    实际IJN的编队雷击战术的资料很少,为了能够使资料更翔实,选取了一部分美军的编队雷击战术。

    美军战术

    ANVIL ATTACK

    这种战术需要预先估算出目标舰在鱼雷到达时的位置,随后两个雷击机小队在攻击的时候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突击,并瞄准这个预定位置投放鱼雷。

    这种战术也适用于超过两个小队雷击机对同一个目标进行雷击的情形,只需要将雷击机平分即可。



    WAVE ATTACK

    例如说12机分别被编制成三个波次,按波次分别进行攻击,每次只攻击目标舰的一舷以让目标舰产生侧倾。

    每个波次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瞄准点。



    A-B-C ATTACK

    12架雷击机被编成ABC三个小组,AB小组先使用ANVIL ATTACK战术攻击,随后由C小队进行补刀的战术。

  2. luke6887说道:

    [i=s] 本帖最后由 luke6887 于 2015-1-18 22:27 编辑

    战例:

    1. 1941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中。第一航空舰队出动的40架雷击机(赤城12,加贺12,苍龙8,飞龙8,数据可能有问题)使用第一射法投弹,对美军珍珠港内的军舰进行了空袭。最后赤城雷击队的12个机组全部生还,而加贺雷击队有5个机组被击落,在开战的时候就战死了。

    2. 1942年5月8日爆发的珊瑚海海战中,第五航空战队所属的雷击队大约在0910时刻(东京时间)突破了美军的防御,集中攻击了列克星敦和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其中由瑞鹤飞行队长岛崎少佐率领的4架舰攻向约克城射出的4枚鱼雷全部被回避。而列克星敦则遭到了14架九七式舰攻的围攻,最终左舷命中两发鱼雷。所有的九七式舰攻都译高达204节的速度进行了雷击,当时正在列克星敦号舰桥上的弗雷德里克·卡尔·谢尔曼注意到一架被击落的九七式舰攻所挂载的鱼雷后方似乎有一个箱型的附件,并将其视为九七式舰攻能以如此高速投放航空鱼雷的原因上报了美军高层(当时美军的鱼雷机在雷击时的速度很慢,很容易成为靶子)。

    高速雷击射法

    这种方法要求飞机以300节(556km/h)的高速,以300-350m的高度投放鱼雷。以如此高的速度投放鱼雷,已经达到了鱼雷螺旋桨能够承受的冲击力的上限。在横须贺空一次使用P1Y进行的高速投放测试中,飞机在100m的高度下投放了91式鱼雷,但是鱼雷的航向却在入水的时候发生了偏移,最后检查下来正是由于螺旋桨被打坏了导致的。因此,高速雷击射法的投放高度被严格限制在40m,因为如果鱼雷的投放高度小于30m的话,就有可能使得鱼雷发生类似于跳弹的现象。

    1944年3月,得到了海军授权的日本陆军航空兵的酒本英夫少佐和大冢隆明大尉在横须贺海军基地使用四式重爆Ki-67进行了一次高速鱼雷射法的测试。在先后进行了300次的测试后得到了很多投放时的数据。并确定了使用Ki-67进行雷击的方法。飞机将从1500米的高度开始俯冲,以以下两种方式投放鱼雷:

    1. 速度370-460km/h(200-248节)的情况下,在30-120m的高度投放鱼雷

    2. 速度460-560km/h(248-302节)的情况下,在50-120m的高度投放鱼雷

    通过左右蛇形机动规避防空炮火

    鱼雷攻击机飞行员的战死率非常高,太平洋战【关键词】争初期IJN鱼雷机飞行员战死率大约在30-50%,到战【关键词】争后期IJN鱼雷机进行白昼攻击时飞行员战死率高达90-100%。因此有必要研究怎样在雷击过程中生还的技巧。

    很多熟练飞行员有自己的保命方法,其中就包括在超低空通过变向和变速进行蛇形机动以规避高射炮的炮火的技巧。

    战例

    1944年4月29日,美军约克城号(CV-10)航母编队对日军特鲁克进行空袭任务之后,配属到特鲁克基地的日本海军航空兵曾于空袭后的傍晚进行过一次“薄暮突击”。此时一位在约克城号上的舰员拍下了这一组连续照片,给鱼雷攻击机通过蛇形机动规避炮火做了很好的注解。从照片中可以感受到,但是这架天山正在进行反复的蛇形机动(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炮弹的落点一会儿落在飞机的左侧,一会儿又落在右侧,这应当是机动造成的结果)。

  3. luke6887说道:

    [i=s] 本帖最后由 luke6887 于 2015-1-18 22:30 编辑

    鱼雷攻击的瞄准方法

    鱼雷攻击俯视示意图)

    说明

    P点:投雷点

    D点:投雷时目标舰的位置。

    方位角:目标舰与雷击机的夹角

    射角a:雷击机投放鱼雷的角度

    A点:目标舰航向不变时的命中点

    B点:目标舰以右满舵规避时的命中点

    C点:目标舰以左满舵规避时的命中点

    因此,只要距离和速度合适,当雷击机投下鱼雷的时候,无论目标舰怎样行动都会命中。即所谓必中射点(投雷点),必中射角的必中射法。

    二战时IJN的投雷点通常取在800-1000m左右,这样鱼雷在水中的航行时间大约在37-46秒之间。

    射角a与方位角,雷击机与目标舰的距离,目标舰的航速有关,雷击机与目标舰的距离可以根据目标舰的实际长度和目视长度进行测距,但对目标舰的航速只能进行预测,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验。

    理论上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如果鱼雷以42节的速度行进1000m大概需要46秒,这种情况下,目标舰能行进多少距离呢?

    A. 15节的话,行进355m

    B. 20节的话,行进473m

    C. 25节的话,行进592m

    D. 30节的话,行进710m

    如果在800m的距离上投放的话,距离还要近一些,而且因为航速造成的差别会更小,因此当时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在近距离投放鱼雷

  4. luke6887说道:

    日军战术

    日军的雷击机战术资料留存少,可靠性也比较低,这里先列几组(脑洞)作为参考。

    马蹄形包围阵

    开始进行雷击后,整个雷击编队变成单纵队,利用速度绕到敌舰前方完成半包围,然后齐射鱼雷



    鹤翼阵扇形夹击

    以长机为中心在敌舰左右两侧展开,随后两翼的僚机加速超过长机将目标舰包围,然后齐射鱼雷的战术。


  5. 慕雪说道:

    不得不说鱼雷机真是一种非常高效也非常作死的攻击武器……

    这帖子内容给人如临战场的感觉,好棒

官方微信

Login

跳至工具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