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ker

「RG 00强化模组」海老川兼武×西村悠纪×西泽纯一开发座谈会

RG 00 Raiser Interview

「RG GN-0000+GNR-010 00强化模组」海老川兼武×西村悠纪×西泽纯一开发座谈会

海老川:我是在『机动战士高达00』中首次参与高达系列制作,这也是我首次尝试与电视动画联动推出塑料模型。从项目初期,模型事业部的马场(俊明)先生和西泽(纯一)先生就来到日升工作室参与会议,我们通过直接交流推进了机械设计工作。

西泽:我们在机械设计会议上也提出了制造商方面的意见,比如套件的成型色和活动范围等问题。

海老川:确实如此。比如对方会提出「由于零件分割的限制,这个部位的分色很难实现」这样的建议,于是我们改用贴纸处理精细的涂装分区。不过他们始终优先考虑如何还原动画中的形象。虽然常被误解,但其实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或束缚。对方首先理解设计理念,在商品开发的打磨过程中,针对产品结构上的难点,我们始终通过协商共同推进制作。

西泽:但遇到障碍和瓶颈时,恰恰是创意转折的契机,也是诞生有趣商品的良机。

海老川:在彼此交流意见的过程中,创意不断精炼,最终诞生更优秀的设计与商品,这过程实在充满乐趣。不仅是我们机械设计师,导演水岛精二先生、编剧黑田洋介先生也积极参与其中,提供了诸多创意灵感。

西泽:黑田先生曾提到,他在构思MS设定时会结合演出方案、战斗场景等剧中画面进行创作,这些元素我们在商品开发阶段也进行了融入。

海老川:黑田先生对此特别执着,坚持所有设计的武器和机关都必须在剧中实际使用。在『机动战士高达00』中,连细微的武器设定都尽可能融入了正片剧情。『高达创战者』系列也延续了这一理念。

在保持经典的同时尝试创新

西村:在『机动战士高达00』第一季中设计的能天使高达,其GN动力装置的锥形推进器等独特线条,给人与以往高达系列截然不同的印象。您当时是否有特定的设计理念?

海老川:其实当时也多次被问到类似问题,但我自认为设计的是相对经典的高达。当然从小我就非常喜欢高达模型,也制作过很多。应该存在「如果是我会这样设计」的意识吧。不过,我并没有意识到它会成为大家所说的与以往不同的设计。确实肩部延伸出的线缆等设计元素或许略显独特,但肩部零件的设计并未偏离联邦系MS的传统框架,反而更接近「经典线条的整合」吧?我当时是这么认为的。实际设计公开后,背部的圆锥形推进器和胸部的透镜状设计似乎引发了两极评价呢(笑)

西村:能天使的透镜状胸部确实是极具特色的设定。HG套件也用透明零件还原了这个细节。

海老川:胸口中央的透镜设计,其实是借鉴了特摄英雄的视角。我当时觉得变身战衣发光的效果很炫酷。此前透明零件主要用于光束刀刃、摄像头和传感器等部位,鲜少应用于机体醒目位置,所以尝试在能天使上使用。另外,透镜状的GN电容器其实是设计成可显示文字的。我原本计划以图形(UI)设计师身份参与项目,在首次主角机设计竞标,绘制能天使时,就想着「就算整体方案落选,只要这个透镜创意能被采纳也算幸运」,于是添加了这个设计。要是能被采用的话,除了GUI设计,工作量就增加一项了嘛!(笑)电视播出时,『机动战士高达00』中HG测试样品首次采用的是能天使,透明零件确实非常漂亮,比起零件构造相同的商品显得更豪华呢。

西村:天人组织的四架机体,设计时是否刻意考虑过并排展示的视觉效果?

海老川:除能天使外的三机由柳濑敬之先生负责,但第一季确实有刻意设计。当然也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商议。就像经典战队英雄的排列组合——有领袖,有冷酷角色,有胖乎乎的成员,还有唯一的女性。我们特别注重画面并列时的视觉辨识度。这种设计理念在第一季已成型,第二季便在此基础上延续推进,未作大幅调整。

00强化模组的设计灵感源自「蝙蝠」

西村:从第二季登场的00高达,其设计流程是怎样推进的呢?

海老川:最初并没有具体细节要求,只有「这次要搭载2具GN动力装置,作为能天使的后继机型」这样的大致构想。此外水岛导演还提供了视觉关键词:「能天使是壮硕的摔跤手体型,而00要塑造运动员般紧凑的线条」,我们就以此为起点展开设计。

西泽:正是基于「2具的动力装置」这个关键词,我们从探讨搭载位置开始展开设计。

海老川:确实提交过各种搭载GN动力装置的草稿方案。即便安装在机体后方,正面视角也难以辨识2具动力装置的存在。若看不到标志性的双锥形推进器,视觉上就难以体现相较能天使的性能提升。最终在绘制草稿的过程中,方案逐渐定型为肩部安装。不过就像第一季的德天使高达那样,肩部搭载过大部件会导致商品化时手臂下垂的问题。因此我们尝试通过背部连接而非直接肩部安装来调整重心平衡。

西村:这同样体现了对商品化需求的考量呢。

海老川:没错。从设计之初就预设了与0强化战机合体形成00强化模组的形态。若仅搭载GN动力装置或许可行,但加上0强化战机的平衡翼后,肩部负担终究过重。通过手臂连接至背部的构思,正是创作过程中诞生的方案。最初曾担忧动力源悬挂于肩部的视觉效果能否获得顾客认可,但如今回想起来,双重动力的配置方案确实是最佳选择。

西村:还有其他遇到困难的地方吗?

海老川:必须比能天使减少线条数量。因为0强化战机与00合体后,实际线条量会增加到两倍。轮廓也会改变,这点相当棘手。不过作为肩负作品标题的主角机体,又不能因减少线条而显得单薄。因此在设计00时,我们刻意营造出简洁感,同时确保合体为00强化模组后,线条量能与能天使持平。

西村:记得之前与水岛导演对谈时,您提到00强化模组的设计灵感源自蝙蝠?

海老川:当时水岛导演强调「这并非纯粹的正义机体,希望轮廓能带点异形感,营造出不祥的气息。」在反复推敲0强化战机的草图时,导演明确要求「要呈现展翅蝙蝠般的轮廓」。因此当装备0强化战机时,其横向延伸的轮廓正是为实现这种意象。初期设计较为单薄,后来又加入「0强化战机本体作为战斗机需追求流线型美感」的构想,最终才定稿为现今的造型。

「真实感」与「制作满足感」的平衡

——在RG 00强化模组开发过程中,您认为最困难或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西村:与PG、MG不同,「拟真级(RG)」有着独特的难度。我认为必须始终确立核心理念:该为虚构的MS注入多少「真实感」。比如我们不可能真正复刻GN动力装置。但即便如此,仍可通过现代技术推测其内部机构与外装结构。在制作RG时,我反复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将机动战士视为「真实存在的机体」,究竟能做到何种程度的还原?

海老川:RG系列始终秉持着这样的创作理念呢。

西村:从首款RX-78-2开始,「若机动战士真实存在会怎样?」的理念始终未变。同时我们也在权衡:顾客在组装RG时,需要投入多少精力才能享受制作过程?并非技术可行就该无限细分零件,关键在于找到「真实感」与组装耗费精力之间的平衡点。RG 00高达在设计上实现了双重平衡:既通过精细零件分割提升信息密度,又采用整体成型结构确保简易组装。RG系列本身追求的是仅需组装贴水贴就能基本还原设定图的效果,而00头部的还原度得益于海老川先生的监制已接近完美。但为此我们尽量避免增加零件分割数量,始终在平衡性上反复斟酌。

海老川:回溯动画播出时期,关于是否在00面罩上添加RX-78-2高达特有的「へ」字形进气口,制作组内部曾陷入激烈讨论。由于能天使面罩未采用该设计,我个人倾向于省略,但经团队调研后最终决定保留。由于00高达设定上搭载了0高达与能天使的GN动力装置,因此通过面罩保留0高达的设计元素来强化这种融合感。

西村:量子型00的面罩上「へ」字造型消失了呢。

海老川:相反量子型则保留了大量能天使的设计元素。若说0高达+能天使=00高达,那么00高达+能天使=量子型,就是这样的概念。

西泽:RG系列面临的课题是:1/144比例下能还原多少细节?为突破技术极限,我们坚持将面罩进气口留空。目前1/144比例中唯一实现面罩进气口留空的只有RG系列。

海老川:这个尺寸竟能开孔实在令人惊叹。这个比例下脸部零件的精度真是惊人啊。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优美的造型

——例如基于实机考证,这次是否新增了某些细节部位?

西村:模具部分其实没怎么追加。我们认为RG 00的亮点之一在于全身的平衡感,肩部与腿部的比例协调至关重要。腿部轮廓既不能凹陷过度也不能膨胀过度,长度也不能过短或过长,必须在某个点上取得完美平衡。要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果然还是需要与海老川先生反复沟通才能实现。肩部的轮廓也通过增加体积感,塑造出帅气的整体效果呢。

海老川:肩部的平衡感,从1/144比例的HG开始,历经1/100比例、PG、MG,到这次的RG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平衡点。最初的HG版本确实偏大。制作PG时,我们特别强调希望以00强化模组整体平衡为考量。由于PG的GN动力装置需要内置LED发光装置和旋转机关,体积难免增大。加上0强化战机的平衡翼需要安装,因此我们要求尽可能缩小肩部尺寸。正因如此,PG版在还原设定图中侧挂平衡翼的姿势时,实现了绝佳的平衡感。但正片中00的动作设计里,其实经常有平衡翼向后展开的动作。因此要找到能满足所有动作姿势的平衡点相当困难。虽然可能没有绝对标准答案,但RG版确实做到了极致平衡——无论横向摆放还是后方旋转平衡翼,肩部与机体的比例都堪称完美。

西村:无论平衡翼处于何种位置都毫无违和感呢。该说是浑然天成吧。

海老川:我也参与了试制件的组装,站立时能强烈感受到平衡感。这种厚重感很棒呢。以往设计往往倾向于将上臂做得纤细,而这次采用厚重设计真是太好了。

西村:这都要感谢海老川先生的严谨监制呢(笑)。

海老川:另外,由于剧中00飞行场景较多,记得在监制RG版本时也特别强调过要重视伸展腿部的轮廓。毕竟它在大气层内也能靠GN粒子悬浮,实际落地场景在剧中并不多见。RG 00的腿部线条流畅优美,确实很出色呢。

西村:RG版00的腿部结构,正是经过海老川先生反复打磨的。这可能是我们沟通最频繁的部分,收到了关于腿部粗细、长度及平衡性等细节的精密修改指示。

天人MS的标识是伪装

——自台场建成1/1高达模型后,观众得以亲眼确认原本虚构的机动战士关节与推进器在实物尺寸下的视觉效果,感觉大家对「真实感」的审美眼光也越来越挑剔了。这是否也意味着开发塑料模型的门槛随之提高?

西村:过去只能凭想象构思的设计,如今因台场1/1高达的出现,尺寸感变得极其直观。但对我们这类制作角色模型之高达模型的团队而言,关键在于精准把握需要呈现真实感的部位。比如选用能传递真实感的材质制作水贴,精准还原色彩。以RG 00为例,在胸甲、手臂和腿部的GN电容器部位,我们特别注重表现透镜部分的「闪烁感」。每款高达的重点呈现部位都不同。

——既然提到水贴,这次RG系列的标识设计重点在哪里?

海老川:标识类设计参考了PG系列的反馈意见,稍作调整。毕竟PG和RG尺寸不同,我们聚焦重点并略微减少了标识数量。

西村:为强化真实感,所有活动部位附近都设置了「CAUTION」「WARNING」警示标识。肩部关节活动轴上也标有警示标识。

海老川:设定上标识其实是伪装。那些标识仅供维修机器人「Karel」读取字符下方条形码使用。若在『高达00』的世界观中,通过摄像头识别就会直接解码标识内容。一旦发电机位置和活动部位暴露,就可能被锁定为弱点。但标识本身并非毫无意义,我们将其设计为:维修时仅需识别文字下方的条形码,其余部分则是为防止机体被解析而设置的虚假信息。

西泽:第11话『00的声音』中,当00首次与0强化战机对接时,额头透明部件浮现「00强化模组」字样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海老川:确实如此。能天使前额也刻有「GUNDAM」字样,这是为了向世界传播而刻意展示「高达」名称的设定。

西泽:RG系列采用拟真标识贴纸时,使用箔纸和透明贴纸来呈现这类文字,或许正是突显其美观性的关键要素吧。

海老川:GN电容器的透镜内部也贴有贴纸呢。

西村:我们在设计零件分割时,既要实现无需涂装就能还原剧中造型的00高达,又要通过拟真贴纸表现塑料成型色无法重现的金属光泽感。RG 00和能天使中,透镜内显示的文字正是通过拟真贴纸实现的。以往会使用银底箔贴纸,而RG系列的特色在于银底部分印有微小文字和线条。作为点睛之笔,这或许正是RG独有的全新表现形式。

通过平衡翼的滑动机关实现平衡

——海老川先生是否也参与了0强化战机的监修工作?

海老川:RG 00强化模组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全程参与了包含0强化战机在内的所有细节讨论。

西村:RG版0强化战机的平衡翼采用滑动结构,这是RG系列独有的机关设计。

海老川:滑动平衡翼的设计是在会议中提出的方案吧?

西村:在观察剪影站立的平衡性时,发现GN动力装置安装状态下,平衡翼似乎略微下垂。经讨论寻求改善方案时,我当时提议在平衡翼基部加入滑动机构。

海老川:另外,试制版0强化战机的机头与平衡翼的前端原本处于同一水平线,看起来像三根棒子并排。通过在平衡翼加入滑动结构,两端绑带向后偏移后,机头显得更修长了。

西泽:通过滑动机构实现位置调节后,既能优化0强化战机形态的整体造型,又能平衡00强化模组形态的肩部比例。现代战斗机中也存在采用可变翼设计的机型,因此从实机角度考量,0强化战机配备活动机关也是合理的。

海老川:得益于过往商品开发的经验积累,RG系列的开发过程相当顺利。沟通协作时也更顺畅。

高潮段落登场的GN剑Ⅲ

西泽:每当谈及0强化战机,总有人问「机头橙色部分是驾驶舱罩吧?」

海老川:至今仍有观众误解,其实那是传感器。并非刻意误导,只是觉得战斗机机头设计驾驶舱罩造型更合理。

——原本的驾驶舱应该在别处吧?

海老川:在机体中央呢。RG套件里也附带了舱门开启的机关装置。

西村:0强化战机的体积相当庞大呢。既然要与高达合体,相比现代战斗机的话尺寸应该会大很多吧?

海老川:其实不然。现役的F-15战斗机长度接近20米,比18米左右的0强化战机还要大。虽然F-15属于大型战斗机,但我们当时并未特别在意尺寸问题。剧中表现可能让观众产生误解,其实有人讨论过:当00高达与0强化战机对接后,驾驶员会变成背向飞行状态,实战时会不会产生眩晕感呢?设定中其实配备了驾驶舱旋转装置,00强化模组的驾驶员始终能保持正向视角。

西村:说到武器设计,GN剑Ⅲ可是后半段强化必备的装备呢。

海老川:GN剑Ⅲ最初并未计划登场。但后期其他三架机体都进行了强化。有人提议「00也该配把像能天使GN剑那样的大剑」,但也有人反对:「00配上0强化战机已经无敌了,再强化有什么意义?」最终决定:「高潮阶段主角机视觉效果若毫无变化未免太冷清,还是推出新武器吧。」于是新增了带有机关的大剑。GN剑Ⅲ的装备设计确实是正确选择。这确实改变了整体形象。由于0强化战机已大幅增加了机体体积,之前的武器难免显得单薄。

西村:我当时只是普通观众呢(笑)。从播出初期就对GN剑Ⅲ的帅气造型印象深刻。这种将GN剑Ⅲ装载于0强化战机下方的形态,其实是从PG模型开始设计的吧?

海老川:没错。这是PG版本独有的原创机关。所以这个形态并未出现在正片中。PG开发时我们曾提出「能否让GN剑Ⅲ安装在0强化战机上?」的构想。

西泽:机器人模型中,附带大量武器往往是商品卖点,但同时也存在收纳困扰的弊端。那些无法安装在机体、只能握在手中的武器,常常会闲置不用。想到GN剑Ⅲ在剧中该如何运输时,立刻联想到0强化战机。

海老川:能把装载在0强化战机上的形态也作为卖点之一真是太好了。这个出人意料的机关似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力呢。

希望大家能像追随故事般组装模型

西村:您是否有机会看到模型爱好者们以全新视角诠释您设计的高达模型呢?

海老川:当然有,能看到这些作品总是令人欣喜。高达模型可以视为创作素材,既欢迎加入个人诠释,遵循设定制作也充满乐趣。毕竟我正属于高达模型热潮的亲历世代,当年不仅在玩具店排队购买,还参加过模型大赛。那时候我经常按自己的风格改造制作了许多作品呢。

西村:反过来是否也会受到启发呢?

海老川:确实如此。观察近年的比赛,能从中了解「现在顾客喜欢这种改造」的潮流趋势,受益匪浅。

西村:高达模型始终在顺应顾客需求进化,所以RG系列或许也会诞生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吧。当顾客的想象不断变化时,高达模型必然也会随之进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真实感」的要素或许也会逐渐改变呢。

海老川:这话可能惹人嫌,但RG系列的制作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完成一架就让人觉得暂时够呛(笑)。不过这次的00强化模组,果然只有RG才能实现这种效果吧?它和MG的诠释方式也截然不同呢。

西村:确实不同。MG开发时重点在于如何还原动画造型。我们对照动画场景和资料构筑形象,而RG开发则基于现代技术,假设机体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来设计机构,两者思路截然不同。

海老川:RG的概念其实更接近早期MG。或许可以说,MG初期的理念正逐渐向RG系列转移。

——最后请说句寄语吧。

西泽:RG系列以00强化模组为第18款产品。正是凭借积累的经验,以及成功将能天使以RG规格商品化的基础,才实现了00强化模组的诞生。我们竭尽所能将「真实感」注入这款机体,相信即使是购买过HG或PG版本的玩家,也能从中获得全新体验。若能通过感受这种差异,激发大家对「真实感」的追求,那将是最令人欣喜的事。

西村:我尤其希望曾制作过『高达00』套件的玩家能体验这款RG 00强化模组。其实在外部看不见的地方也暗藏诸多拟真细节。GN动力装置便是如此,不仅是0强化战机表面的细节,背部连接部位也同样考究。动画中重点呈现的合体场景与机械结构,以及平衡翼上为传递能源而设计的电缆状细节——这些都蕴含着超越组装完成状态的精妙之处,更值得在组装过程中细细品味。正因兼顾外观与工业美学,将设计诠释为现实技术的延伸,RG系列才得以实现诸多突破性造型。希望各位在组装00强化模组时,能通过发现各种机关与细节,亲身体验「这里正是真实感所在」的瞬间。

海老川:关于「真实感」的塑造主要交由万代负责,我重点把关了00强化模组的轮廓与造型。成品确实呈现出绝妙的轮廓线条,而且组装过程充满乐趣。若能按照说明书的顺序,像编织故事般逐步组装,体验会更加丰富。建议玩家先组装00本体,充分把玩后再组装0强化战机。体验过0强化战机的乐趣后,再组装GN剑Ⅲ继续玩……按这样的流程体验,应该会更有趣吧。虽然之后会推出什么产品还未可知,但若能以RG规格实现量子型和再生高达就太令人欣喜了(笑)。

本文刊登于万代官网(2015年04月16日),原标题「RGダブルオーライザー座談会」。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1. 土星人说道:

    变形机构看起来就是让人激动。

  2. GGGuy说道:

    那光束炮是飄过去的…变形时怎样拿???Σヽ(゚Д ゚; )ノ

  3. 格林达姆说道:

    这要是在作品里 简直是整备兵的噩梦

  4. Young说道:

    看起来是挺复杂的,如楼上说,一个地方没整备好朱(捷)德(多)就要GG……(/゚Д゚)/

  5. lihubert说道:

    其實就和舊版的沒差多少吧

  6. Liminsama说道:

    如此复杂的机械机构,要不是有NT驾驶员的话实用性可就不保了

  7. lihubert说道:

    總算明白腰部水平轉動的設計了,想不到還挺簡單的卻能做到那精致的效果 模型價錢不算特別高,DL的評分還創了新高,要不又是一個水貼地獄在下也心動了

  8. 3456009说道:

    變形機構很漂亮,但臉有點可惜沒還原ZZ TV版的設計

  9. GGGuy 发表于 2017-9-23 09:09

    那光束炮是飄过去的…变形时怎样拿???Σヽ(゚Д ゚; )ノ

    Z也有悬空盾牌,可以说是祖传了

官方微信

Login

跳至工具栏